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1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1972 中国委派曲格平代表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
,开启了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新篇章
。 1973 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这次会议推动了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迈出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关键性的一步
。 1983 国务院宣布“保护环境”成为了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这就确立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从此
,保护环境就成了国家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
,是立国之策
,治国之策
,兴国之策
,是关系全局
,涉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政策
。 1989 在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
,系统地确定了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谁污染谁治理”
、“强化环境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环境保护三大政策和以“三同时”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环境目标责任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为核心内容的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 2007 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此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 2012 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内容
,确立生态文明战略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
,增加了生态文明的内容
,并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 2015 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这些文件是国家在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部署。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国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同时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
,构建党委领导
、政府主导
、企业主体
、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于2019年11月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2020年3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实施
。 《意见》提出
,到2025年
,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
、企业责任体系
、全民行动体系
、监管体系
、市场体系
、信用体系
、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落实各类主体责任
,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形成导向清晰
、决策科学
、执行有力
、激励有效
、多元参与
、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 《意见》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提出了系统性的安排
,有助于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
、转折性
、全局性变化
。 2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本质分析 一个企业的成功发展
,必然依赖于其对产业本质的把握
。环保产业的本质就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
、商业流通
、资源利用
、信息服务
、工程承包
、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环保机械设备制造
、自然保护开发经营
、环境工程建设
、环境保护服务等方面
。 从大的方面讲
,中国经济
、政策
、法治等方面的发展
,决定了中国环保产业必需根植于中国的政治环境
、经济基础和社会需要
,服从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必需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成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
。 从基本国策到国家战略
,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
,环保产业成为战略新兴产业中的重要组成
,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支撑。 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
,也受限于外部环境的制约
。看到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本质
,才能把握和认清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历史趋势
,才能把培育和发展中国环保产业与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才能看到和拥有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未来
。 今天的决策是否正确取决于对未来的看法
。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决定于技术发展
、经济发展
、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
。 从小的方面看
,环保产业要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人的生活
。此次疫情更加坚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需性
,更加让人们认识到环保产业要覆盖和满足人
、家
、社区
、地区
、区域
、县
、市
、省、国家的活动和需要
,要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业经济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或环节
,环保产业不能离人的生活和工业经济越来越远
,而要紧密结合和相伴相随
。 3 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困境 到2019年底
, 尽管我国出现了水务巨头、垃圾发电巨头以及环卫服务巨头
,出现了8家营业收入超过100 亿元的环保上市公司
,但与中国环保市场的巨大和产业深层次发展的需要来讲
,整个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仍缺乏管理
、 机制
、 技术三大创新
。 企业创新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决定公司发展方向
、发展规模
、发展速度的关键要素
。从整个公司管理
,到具体业务运行
,企业的创新贯穿在每一个部门
、每一个细节中
。 企业创新涉及组织创新
、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
、战略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而且
,各方面问题的存在并不是孤立地
,不能仅仅考虑某一方面的创新,而是要全盘考虑整个企业的发展
,因为各方面创新是普遍联系和互相关联的
。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趋势取代优势似乎是很多企业难逃的宿命
。中国台湾大型连锁量贩超市大润发的母公司高鑫零售在被阿里巴巴收购时
,其创始人黄明端在离职时说
:我战胜了所有对手
,却输给了时代
。同样,2018年和2019年21家民营环保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发生更迭
,也正是对趋势取代优势的解读
。 中国环保企业如何突破宿命
,避免重蹈覆辙
,只有进行持续地全面创新方可幸免
。因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途径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从企业的角度
,缺乏技术
、机制
、管理的创新与生态链企业的整合是目前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困境
。 对于环保企业而言
,单一的小规模的企业很难实现生态链的整合和企业创新
,唯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才可能在较高水平上实现两者的结合,实现产业的突破发展
。比如小米生态链中就有家用的插座
、小台灯
、电饭煲
、空气净化器等
,格力生态链中有空调
、电饭煲等
,海尔生态链中有电视
、冰箱
、空调
、厨房
、热水器等
。 环保产业缺乏类似小米这样以构建生态链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比如2020年3月
,年产小米智能垃圾桶200万台项目获河南方城县发改委批复
。该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
,预计2022年5月份建成投产
。同时
,在全球激光导航类扫地机器人领域
,小米生态链企业有石头扫地机器人
、米家扫地机器人
、米家手持吸尘器
、小瓦扫地机器人
,他们出品的产品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 可能未来的环保产业中
,这些家用智能清洁机器人及其他智能电器研发和生产的公司
,将会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和很重要的产业位置
,他们聚焦人的家居需求
,把控住了用户的想象结构与诉求节奏
,通过产品要素的整合
,开发出了满足人们需要的高科技产品,他们在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的两个维度中找到发展的空间
,就可以实现高速增长
。再比如家中的垃圾桶
、家中的垃圾袋
、小区的垃圾箱、街道的垃圾转运站
、城市的垃圾收集车
、城市的垃圾处理厂
,这里蕴藏的商机
,非常需要有创新力和整合力的生态链企业来探索和发现
。 创新如何推动中国环保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
,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 德鲁克提出
,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
,是每一位管理者和知识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和基本责任
。 何道谊在《技术创新
、商业创新、企业创新与全方面创新》中提出
:无论是技术
、生产
、营销
、服务或是人力等部门的创新,还是战略
、模式
、组织
、制度或是运作诸方面的创新
,都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成长和追求更好发挥重要作用
。 环保企业如何做好管理
、机制
、技术三个方面的创新:第一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
,通过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控制
、反馈等手段
,对系统所拥有的生物
、非生物
、资本
、信息
、能量等资源要素进行再优化配置
,并实现人们新诉求的生物流
、非生物流
、资本流
、信息流
、能量流目标的活动的创新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
、管理理论
、管理知识
、管理方法
、管理工具等的创新
。 第二是企业为优化各组成部分之间
、各生产经营要素之间的组合
,提高效率
,增强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而在各种运营机制方面进行的创新活动
,机制创新包括利益机制
、激励机制
、竞争机制
、经营机制
、发展机制
、约束机制等的创新
。 第三是以创造新技术为目的的创新或以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创造的资源为基础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包括了材料创新
、产品创新
、工艺创新
、设备创新
、手段创新等的创新
。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莫尔顿·卡曼和南赛·施瓦茨的研究
,决定技术创新的因素有三个
:一是竞争引起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二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影响技术创新的能力;三是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的持久性
。 对于单一企业来讲
,资本是不产生价值的
,创新才产生价值
,这里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
、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 尽管环保产业的分类很多,但大体可分为污水
、固废
、废气
,围绕这些分类
,又可分为市场
、设计
、投资
、制造
、建设
、运营等环节
。按照微笑曲线理论
,在传统工业的产业链中
,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
,设计和销售
,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但在环保产业的市场
、设计
、资本
、制造
、建设
、运营等 6 大环节中
,单一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存在都是没有附加值的
,附加值只有通过三大创新才会体现出来
。 比如环卫行业的装备制造
,单一的装备制造与汽车工业没有区别
,但当环卫装备与环卫服务整合在一起
,成为同一企业的不同业务单元时
,其高于行业平均值的附加值才会体现出来
,比如一些企业基于将环卫装备和环卫服务整合在一个业务链中
,使得环卫装备和环卫服务的附加值在产业整合中相互促进和相互提升
,如果这些企业在垃圾产业从收集到处理的整个链条中不断寻找价值链接的商机和创新点
,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企业的发展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成功
、更持续
、更健康
。 还有一些企业在技术装备和资本扩张的结合中使得制造的附加值和不同环节的价值链得以提升和链接
,如果这些企业将产业链再进行横向的延伸和纵向的扩张
,就会绘就出一张完善的微笑曲线图,使得企业的发展不仅规模得以扩张
,效益和赢利也会高于其它同行
。 对于并购企业来讲
,按照价值链理论
,并购的动机一是追求横向业务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空间的覆盖
,二是追求纵向价值链上下游的链接和内部交易利益的延伸
。 威立雅通过并购建立了水务
、固废
、能源三大业务。苏伊士通过并购建立了水务
、固废两大业务
。他们在纵向和横向全产业链的成功已经成为中国环保企业的标杆和典范
。 另外
,并购企业的成功往往要经历整合
、重构和再造三个时期
,而技术
、机制和管理上的创新是保证这三个时期的成功基础和保障
,必需要贯穿于每一个时期
,渗透到每一个发展环节
。所谓整合
,就是把企业不同来源
、不同层次
、不同结构
、不同内容的资源和要素进行识别与选择
、汲取与配置
、激活和有机融合
,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
、条理性
、系统性和价值性
。对并购而言
,就是把不同企业整合和统一到新的业务平台或市场品牌当中
,原有企业的品牌或者保存
、或者消亡
。 而有的并购企业
,在整合阶段
,就忙于内耗或博弈
,甚至开局的混乱导致后面几个阶段问题缠身
,最终失败
。所谓重构
,就是对新平台和新品牌文化
、管理
、竞争力等企业要素的重新建构
,以获得新的市场竞争力
。所谓再造
,就是新品牌或平台,依托新的竞争力
,对内要面对管理和制度的约束
,对外要面对新的市场挑战
,把握和抓住新机遇
,发挥新优势
,创造新业绩
。企业成功的路径和逻辑是惊人的相似
,失败的原因和因素却各不相同
。 启迪环境的创新实践 启迪环境自2018年底的战略转型以来
,一直在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 变原有的自主研发模式为“转化+研发”模式
,以期快速实现企业由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
、服务驱动的转变
,形成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 目前在启迪环境技术转化平台上
,由6位能源环保领域的院士和20多位教授或专家组成技术委员会委员
,为能源环保领域的技术发展提供多学科
、协同性
、前瞻性的研究支持;与6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联系
,对接80多项核心技术
,覆盖行业各领域;拥有上百名研发人员
,依托百余个项目运营公司和上千位工程技术人员
,为技术产业化提供落地空间
。 成熟的技术转化平台使得启迪环境能够在纵向上持续深度挖掘
,优化细分产业链
,以高品质发展为目标
,提升技术产业价值,形成核心力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 在横向上
,启迪环境全产业链覆盖
,技术布局五大平台
,涵盖污水处理
、黑臭水体治理
、水环境修复
、城市垃圾分类收运
、餐厨垃圾资源化
、危废及医废无害化
、工业固废处理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
、新能源利用
、环保装备制造等方向
。 全产业链的协同优势使得启迪环境能对于如今复杂的环境问题能够提供系统化整体解决方案
,应对多变的局势
。疫情突如其来
,来势汹汹
,是一场举国上下殊死搏斗的战役
。在战役初期
,启迪环境迅速响应,主动请缨
,坚守在抗疫第一线
,在固废
、医废
、水务
、环卫
、环保装备等方面贡献出专业
、高效
、强大的力量
,守护疫情区的环保防线
。 研究院作为启迪环境技术整合和创新的平台和依托
,横向上整合协调五大平台的技术研发资源和力量
,纵向上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驱动
,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
,及时把握新趋势
,结合自身资源
,根据市场需求
,形成企业核心技术优势
,以创新驱动未来
,助推公司成为中国环境治理的排头兵
。 文章链接
:环保在线
|